鸡眼和跖疣是足部常见的两种皮肤问题,虽都可能引起疼痛,但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截然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一、病因不同:物理摩擦 vs 病毒感染<<<在线咨询
鸡眼:是长期机械摩擦或压迫导致的角质层增生,属于物理性损伤。常见于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如过紧、过小的鞋)、高跟鞋,或足部畸形(如拇外翻)者,足部受压部位的皮肤反复摩擦,角质层逐渐增厚、变硬,形成圆锥状的硬结。
跖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病毒通过足部皮肤的微小破损侵入,感染表皮细胞,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粗糙的疣体。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如共用拖鞋、泡脚盆)或自身接种(搔抓后扩散)传播。
二、症状与外观:光滑硬结 vs 粗糙疣体
鸡眼:
外观: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的淡黄色或深黄色硬结,表面光滑,边界清晰,中央有一个坚硬的 “核心”(角质栓),尖端向内压迫真皮层的神经末梢,站立或行走时会引发明显疼痛。
大小:通常较小,直径多在 1-2 毫米,最大不超过 1 厘米。
特点:质地较硬,与周围皮肤界限分明,去除表面角质后,可见中心的角质栓,无出血点。
跖疣:
外观:初期为细小发亮的丘疹,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或更大,表面粗糙不平,呈灰褐色、棕色或正常肤色,边界清楚,周围绕以稍高的角质环。用刀削去表面角质层后,可见下方有疏松的乳白色角质软芯,且有散在的小黑点(是真皮乳头层血管破裂后形成的血栓)。
大小:可单个出现,也可多个融合成片,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特点:质地较软,受压时疼痛明显,尤其在行走时;由于病毒感染,疣体表面常因摩擦出现破损、出血,且可能逐渐增多、扩散。
三、好发部位:受压点 vs 受力或摩擦处
鸡眼:好发于足部受压或摩擦部位,如足前掌、小趾外侧、拇趾内侧缘、足跟等,这些部位因长期承受身体重量或鞋子摩擦,易形成角质增生。
跖疣:可发生在足底任何部位,但以足部受压点或易摩擦处多见,如足跟、足底前部、趾间等,这与病毒易通过这些部位的微小破损侵入有关。
惠州广肤皮肤科注重人才建设,积极建设医生团队,广肤医生在皮肤诊疗上各有经验,形成了"专科专病专治皮肤"的特色诊疗模式,广肤在加强与港台等岭南中医流派的学术交流的同时与多地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名院进行临床合作,为广大皮肤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温馨提示:本网站已加密,保护您的个人隐私。就诊请提前预约,免排队,优先就诊。